地貌晕渲函数
以下是 terrain 的彩色 3D 制图表达,通过合并由高程编码和山体阴影方法生成的图像而创建。此函数使用高度和方位角属性指定太阳的位置。
![]() |
示例地貌晕渲影像 |
此函数的输入值如下:
- 输入栅格
- 色彩映射表或色带
- 方位角
- 高度角
- 缩放
- Z 因子
- 像素大小倍数
- 像素大小因子
- 消除边缘效果
色带或色彩映射表
选择要使用色带还是色彩映射表。如果选择色带选项,则可以选择合适的色带来显示地貌晕渲。如果选择色彩映射表,则需要指定要使用的色彩映射表文件。
方位角和高度角
高度角和方位角属性共同表示将用于创建任意 3D 模型(山体阴影或渲染地貌)的太阳相对位置。高度角是在地平线之上的太阳高程角,它的范围为 0 至 90 度。0 度值表示太阳位于地平线上 - 即,与参考框架位于同一水平面中。90 度值表示太阳处于头顶正上方。
![]() |
方位角是太阳沿地平线的相对位置(以度为单位)。此位置由从正北方向开始按顺时针进行测量的太阳角度指示。0 度方位角表示北,东为 90 度,南为 180 度,西为 270 度。
缩放、像素大小倍数和像素大小因子
调整 z 因子时使用以下两个选项可以动态缩放山体阴影结果:
- 无 - 根据像元大小修改 z 因子,以进行线性调整,因此在查看器放大和缩小时可兼顾高度角变化(比例)。对于覆盖局部区域的单个栅格数据集,此选项非常理想。对于世界范围的数据集,建议您不要使用此选项,因为在缩小时会生成非常平坦(灰)的影像。
- 已调整 - 通过使用默认的像素大小倍数值与像素大小因子值,以进行非线性调整,因此在查看器放大和缩小时可兼顾高度角变化(比例)。在使用具有墨卡托世界地图投影的世界范围数据集时,推荐使用这些值。
使用如下公式调整 z 因子:
Adjusted Z Factor = (Z Factor) + (Pixel Size)Pixel Size Power × (Pixel Size Factor)
Z 因子
用于转换高程值的比例因子。比例因子有两种用途:首先,将高程单位(例如米或英尺)转换为数据集的水平坐标单位(可能是英尺、米或度);第二,为实现视觉效果添加垂直夸大。
要在英尺和米之间的相互转换,请参阅下表。例如,如果 DEM 的高程单位是英尺而镶嵌数据集的单位是米,则应使用值 0.3048 将高程单位从英尺转换为米(1 英尺 = 0.3048 米)。
当您具有一种地理数据(例如,使用经度和纬度坐标的 GCS_WGS 84 中的 DTED)而高程单位采用米时,比例因子也非常有用。在这种情况下,您需要将高程单位从米转换为度(0.00001;请参阅以下内容)。度转换的值是近似值。
自 | 至 | ||
---|---|---|---|
英尺 | 米 | 度 | |
英尺 | 1 | 0.3048 | 0.000003 |
米 | 3.28084 | 1 | 0.00001 |
要应用垂直夸大,必须将转换系数与夸大系数相乘。例如,如果高程和数据集坐标都为米,而且您希望夸大 10 的倍数,则比例因子将为单位转换系数(表中为 1.0)乘以垂直夸大系数 (10.0) 或者 10。再举一例,如果高程为米而数据集为地理坐标(度),则需要将单位转换系数 (0.00001) 乘以 10 得出 0.0001。
消除边缘效果
使用此选项可避免栅格边缘可能会出现的任何重采样伪影。栅格边缘的输出像素或与 NoData 像素相邻的输出像素将以 NoData 填充;因此,建议仅当存在重叠像素可用的其他栅格时才使用此选项。当存在可用的重叠像素时,NoData 区域则将显示重叠像素值,而不会显示为空白。
- 未选中 - 双线性重采样统一应用于对地貌晕渲进行重采样。这是默认设置。
- 选中 - 双线性重采样将用于地貌晕渲内,但不用于栅格边缘或 NoData 像素旁边的山体阴影。这些像素将使用 NoData 填充,因为 NoData 可降低可能会出现的任何凸出边缘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