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宗地结构?
本主题仅适用于 ArcGIS for Desktop Standard 和 ArcGIS for Desktop Advanced。
宗地结构是用于宗地的存储、维护和编辑的数据集。宗地结构在要素数据集下创建,并从要素数据集中继承其空间参考。
宗地结构存储连接的宗地或宗地网络的连续表面。结构中的宗地由多边形要素、线要素和点要素定义。多边形由一系列边界线定义,这些边界线将尺寸作为属性存储在线表中。宗地线上的尺寸理论上应与记录或测量(或测量图)上记录的尺寸相匹配。
宗地多边形彼此通过连接线连接,例如,穿过道路的连接线。因为每块宗地都是连接的,所以形成了连接的宗地边界或宗地结构的无缝网络。宗地线具有端点,这些端点为宗地拐角。宗地拐角点在相邻宗地边界之间是共用的,用于在网络中建立连通性和维护内部拓扑完整性。
宗地结构由以下关键要素组成:
- 存储和保留记录的边界尺寸的宗地线
- 存储根据最小二乘平差获取的 x、y、z 坐标的宗地点
- 由宗地线定义的宗地多边形
- 线点,即位于相邻宗地边界上的宗地拐角点
- 具有精确的、已发布的实际位置坐标的控制点
- 存储有关测量记录信息的测量图(表)
- 跟踪宗地结构编辑内容的宗地结构作业(表)
- 通过最小二乘平差加权宗地的精度(表)
- 储存来自最小二乘平差的位移矢量集的平差矢量(表)
空间精度
通过结构最小二乘平差,改进并保留宗地结构中的空间精度。控制点与记录的尺寸一同处理,以得到宗地拐角的新的、更精确的坐标。线尺寸未更改,但结构点坐标被更新。结果为精确的基于坐标的地籍系统。
宗地结构对叠加要素类而言起着底图的作用。诸如建筑物多边形和公用设施线的要素类相对于宗地边界来构造。使用宗地边界作为底图的要素类不会与已平差的宗地结构对齐。要将标准要素重新与宗地结构对齐,会捕获根据最小二乘平差得到的坐标平移,并将其作为位移矢量存储在地理数据库中。位移矢量随后被应用到橡皮页变换过程中的叠加要素,从而使它们与宗地结构对齐。结果是要素与精确定位的宗地结构对齐。
宗地历史
宗地结构是一块土地区域测量记录的制图表达。宗地结构中的宗地边界线尺寸与测量记录中的尺寸相匹配。宗地结构中的尺寸在测量记录更改时(例如,宗地分割或重新测量)会相应地进行编辑。会将编辑过的或替换为新测量记录的宗地保留为历史宗地,因此会始终保留初始测量记录。